近年来,随着揭阳市献血工作宣传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大批市民积极参与到献血队伍中来,为缓解用血紧张、血库存储不足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无偿献血队伍中,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志愿者,他近年来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从大学到毕业参加工作,从开始每半年献200毫升全血到坚持每月献出2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从湛江到广州再到揭阳,他始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为无偿献血工作做出贡献,并且用实际行动感动及鼓励着周围的人。他就是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林耀佳。
“初入大学时,我对无偿献血有了新的认识”
2003年开始,林耀佳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从广东医学院到广州医学院,他为自己的医学之梦不断奋进。2010年,林耀佳如愿成为一名医生,服务于揭阳市妇幼保健事业。从湛江到广州再回到家乡,他始终默默无闻支持无偿献血事业。“在我读大一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到当地中心血站献血,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员。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参加献血活动,当时献了200毫升全血。从此我对无偿献血有了全新认识,也领悟到无偿献血的真正意义。”他告诉记者,通过多年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实践,林耀佳充分认识到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尤其在外科手术过程及血液病的治疗中,血液对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性。从2003年底到2007年初,林耀佳坚持每半年献一次全血,三年来共献全血达1000毫升。
“我们要向大城市的无偿献血事业看齐”
对无偿献血事业的支持促使林耀佳不断向献血先进人物看齐。他告诉记者,在广州,献血量前百名者会出现在“无偿献血光荣榜”上。“可是大城市的人们无偿献血太积极了,我无论怎么努力也没能挤进光荣榜。”他告诉记者,正常人的血小板可以用于救治白血病、骨髓移植等血液病患者,单人份全血中所含的血小板很少,达不到针对治疗目的,但一次机采血小板的捐献者却至少可以向病人提供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在广州市中心血站,每天总有很多人很早就排队捐献机采血小板。
从2007年开始,林耀佳便一直坚持捐献机采血小板。“只要是身体条件允许,我一个月都会献两次机采血小板,因为机采时血液其余成分可返输回人体,真正采集的只是一小部分,对人体根本就没有影响,而且血站所采用的都是一次性消毒设备,所以不用担心交叉感染的问题。后来按照规定最短期限是每28天献一次,我就基本坚持每月献一次。”当时林耀佳的实习医院在广州黄埔区,距离广州市中心血站需要两个多小时车程。为了避免排队浪费时间,他每次总是6点多就坐上公交车出发,争取成为当天第一批献血者。2007年底至毕业期间,林耀佳在广州已经捐献30多个单位治疗量的血小板。
“无偿献血是救死扶伤的另一种形式”
参加工作一年多来,林耀佳已经在揭阳市捐献了1次全血,11次机采血小板(共21个治疗量)。加上历年来在湛江及广州多次献全血及18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共33个治疗量),献血次数总计30次,献血量高达44400毫升,曾获得2008-200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除了自己积极献血,林耀佳还在父母及院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发动家属及朋友同事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如今,林耀佳的妹妹和多名同事在他的带动下也成为热心献血青年。在发动身边朋友献血的过程中,他始终耐心劝导。“我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用最真诚的心和最实际的行动为社会做奉献,这样我就很满足了。”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林耀佳很能理解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有一次在广州献血时,一位母亲为患血液病的儿子寻找AB型献血者的情景让他至今难忘:这位焦急的母亲充满期待却又因找不到AB 型献血者而屡屡失望的眼神,让他感到很揪心。“我是A型血,看到这位苦苦寻求匹配血型捐献者的母亲,我却无法伸出援手,这种爱莫能助的感受让我很是煎熬。”从此,更坚定了他参与无偿献血、发动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的决心。“作为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天职,我坚定自己的信念:医术需要一辈子慢慢积累不断完善,但医德却需要从一开始从医就坚持‘医者父母心’,我希望每一次献血都能救人一命。”林耀佳说道,他印象最深的是广州中心血站的那句话“缘石能求血,何需向君求?”
在采访最后,林耀佳还向记者透露,他已登记骨髓捐献,并时刻准备着接受骨髓库的配型成功通知,随时为有需要的人捐献骨髓;甚至死后愿意将有用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当生命消失后,身体的一部分还能为其他人带来生的希望,挽救若干个生命,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林耀佳说。
林耀佳正在捐献机采血小板。